绕过海的那一边,海螺集团吹响了“海之声”。
在“一带一路”新经济的引领下,由海螺集团控股的南美洲油田已经开采,即将喷出第一口油气。
境外投资、跨国采油,这不仅是海螺集团在民间投资领域的大胆之举,更意味着从传统产业起家的海螺正走出一条颠覆自我、锐意创新之路。
传统与高新合奏的交响曲中,海螺以稳健的产业布局为未来留足后手。“十三五”期间,海螺将以20亿元的总投资,加大对高新产业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拉动实现100亿元以上的销售总产值。
颠创之路的实践,在温州市企业家协会会长、海螺掌门人邵奇星看来就像是全新演绎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在经济新旧动能之间加快转换,在传统与高新产业之间摩擦出火花,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又一次勇立潮头,凯歌当行。
加:加满骨子里的颠创“因子”
成立30多年来,海螺的骨子里始终加满了颠创“因子”。
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还懵懂于改革为何物之时,海螺已率先推行计件工资改革,打破“大锅饭”;此后,当市场机制改革潮起,海螺又成了其中一条“快鱼”:在全市开创成功兼并企业的先例,在全国开创下级兼并上级、集体企业托管国有企业的先例……海螺先后兼并接管10多家企业。
兼并重组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资源整合,协同与创新。
2013年,海螺集团子公司——浙江海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重组股权,借道上市。借力于上市公司资源、技术和人才,海康投入亿元资金,加快血浆站建设与技术改造,并顺利取得了新版国家药品GMP认证。
在海螺,这样的加法运用实例还有很多。被兼并重组的企业青春焕发、重现生机,而海螺集团也使资产总量实现迅速扩张,企业效益增速高居全市企业前列。
如今,海螺更做起了“互联网”加法。在生物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校园学生成绩考勤智能一体化项目,为全国各大高校搭建指纹识别网络系统,在国内率先实现“一指”轻点,安全锁定。
减:减去落后产能腾挪新空间
从劳动密集型的制伞车间,到一大排高耸的酱油醋发酵罐,这些关于“一把雨伞打天下”和“油盐酱醋”的记忆,已经慢慢淡出了海螺产业园。
取而代之的正是茂林修竹错落有致、花园步道曲径通幽、江南庭院婉约清丽……如今走在海螺集团总部园区,难以想象这里不久前还是整片简易棚搭建起来的调味品仓库。
邵奇星表示,“变身”后的园区将成为海螺总部产业园,打造为集团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投资中心。
这一道去产能、腾挪新空间的减法,邵奇星做得当机立断。
海螺为未来谋篇布局时,果断淘汰落后生产设备,提升调味品、伞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含金量”,并腾挪出位置给“煮饭嫂”生态食品新产业。海螺集团在世界上少有的高有机质含量的寒地黑土——黑龙江五常,联手当地种粮大户,在数万亩农业基地上种植纯稻花香2号稻米,成为中国最大的五常大米产销商之一,足见海螺这套减法运算产生的效应。
“做好减法,才能为转型升级赢得空间和时间。”邵奇星说,目前睿智、孚瓯等旗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团队汇聚总部新园区,优化产业布局,以活力、智力、财力打造集团转型升级的“桥头堡”。
乘:乘数效应源自产业聚合力
左手是调味品、伞业等传统优质产业,右手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有机食品、生物识别、特种钢材等高新技术产业。当左手与右手紧紧合拢,又将产生何种聚变?
螺的多产业聚合,正带来“N次方”效益。
当制伞行业的利润尚可之时,海螺已专注于开拓活体指纹识别模块、血液制品、植酸酶等高新产业;当调味品销量还比较高时,海螺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有机食品;当供给侧改革提上日程时,海螺已敏锐布局相对稀缺的特种钢材、新型墙材领域,更率先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民间投资的触角延伸至南美洲。
如果说凡事早一步,为海螺抢得市场先机;那么凡事多想一步,则为海螺赢得市场垂青。
正如邵奇星所言:“我们的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两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高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除:除掉思想禁锢实现创新
颠创之路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
如何创新?
邵奇星说,只有颠覆自我,才能实现革新。
这,需要大智慧。
3年前,当别人还在为握有专利权、特许权而沾沾自喜时,海螺已经完成对海康的战略重组,用“借力使力”的大智慧赚到了海康更为广阔的未来。
3年后,当别人还在为钢铁产能过剩无力回转而欲哭无泪时,海螺已经布局好了特种钢业,用未雨绸缪的前瞻性精确制导新型耐磨耐腐蚀精钢领域。
海螺更致力于将锐意创新的理念传播开去,搭建更多创业创新平台,让颠创成为温企的共识。
目前,海螺总部园区正有意扮演二次创业创新角色,用一整套成熟体系和多年累积的经验实力,为优秀的产品和技术提供系统化、产业化的支撑与服务,助力创业创新和资源有效整合。
向创业创新平台演进,海螺的颠创之路有望越走越宽!
摘自温州日报2016年8月9日星期二第19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