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研究总院与温州海螺集团新组建的颠创科技集团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先进特钢技术开发达成深度合作。
作为参与长征运载火箭和神舟飞船关键材料研发的冶金业大佬,主动向温州民企伸出合作的橄榄枝,此举自然引发业界热切关注。
很多人或许想不到,以晴雨伞和调味品起家的海螺集团,此番再战江湖,已是凭借先进特钢这一高新技术实力出征,并且特意组建
颠创科技集团,集中优质资源,全面进军高科技领域。
海螺吹响,颠创起航。作为温州民营企业代表的海螺集团,30多年来始终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活力和动力。
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海螺集团的制胜“法宝”,更是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神器”。
“零资源”的创业者
经济学界有一个专有名词:零资源现象,说的是“一些资源不足的地方,发展却一日千里”的现象。像日本、新加坡,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精 深加工为专长,将世界各地资源不断集聚本国,实现“借要素发展”。
“七山一水二分地”的温州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写就了这样一段“零资源经济现象”的传奇,十大优势产业集群的蓬勃崛起、民间资本的理性回归、工业增加值的稳健上升……传奇背后,靠的是什么?
老牌民企海螺集团,给出了温企温商的答案,那就是科技创新。
“我们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但是,我们有最值得骄傲的资源——创业的激情、创新的动力。”海螺集团董事长邵奇星说。
这股子科技创新的激情与动力,驱动着海螺集团所属的浙江睿智钢业有限公司用8年时间,历经一次次试验,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心血与汗水,千锤百炼出一块“好钢”。正是这块“好钢”,破解了困扰钢业多年的终极命题——高强度与耐腐蚀的矛盾,最终在被欧美国家垄断的高端特钢领域撕开一道口子,得以实现中国特种钢业质的飞跃。
“不停歇”的创新者
虽然是跨界至全然不同的领域,但海螺不允许自己做“门外汉”。“要做,就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针对核心技术做永不停歇的创新者。”邵奇星说。
在冶金行业中,如何保证特种钢材既拥有高强度、又具备耐腐蚀,一直是业界难以攻克的堡垒。
海螺集团以民间投资之力,投入2亿元,耗时8年研发的这一新型油气田井用钢,使用寿命可达5至10年,是市场同类产品的3至5倍,一举破解采油业防磨防腐的世界性难题,现已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
采油管道、抽油杆、钻井器等产品,先后被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石油巨头“相中”,被推广至部分油井试用。
去年8月和11月,中海油总公司组织的两批专家考察团先后来海螺集团考察,对这一特种钢材的性能与质量表示一致认可,并在考察报告中建议总公司在渤海油气田部分油井推广试用该产品。短短两个月内,海螺集团与多家公司签订合同,共售出8口油井采油设备。
与此同时,欧美、日本等海外市场也迅速关注海螺特种精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竞争对手深表兴趣。今年以来,美国客商已先后收购了5个批次共
计500多吨的特种钢。
创新者,并不止步于此。
下一步,海螺集团将与业界大佬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合作,不仅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共赢,更将联手开拓市场。在温州,借助于浙南科技城的腾飞,为温州阀门、汽摩配、紧固件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同时大力向高端军工与航空航天等领域拓展。
“不畏难”的开拓者
与高新科技共舞,对于海螺集团而言,并非第一次。近年来,面对经济新常态,海螺集团捕捉宏观经济大势、稳健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供给侧改革,逐步走出一条传统产业颠覆自我、创新转型之路。
目前,海螺集团旗下拥有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有机食品、生物识别产品等高新产业的增加值,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
跨界而来,海螺潜心于全新领域,一幅长卷的未来蓝图正渐次展开。
海螺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结合“十三五”国家建筑行业发展规划,致力于打造高性能的墙体材料;
生物医药公司正集中科研力量,研发以Rh阴性血即“熊猫血”为主的系列血液制品,有望为稀缺血型人群提供最快捷的生命通道;
海外分公司正循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搭建能源合作通道,开拓国际石油市场;
位于龙湾的海螺园区则变身为总部产业园,将总部打造为集团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投资中心。
“创新无止境,我们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敢于不断寻求突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邵奇星表示,将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持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摘自温州日报2016年8月16日星期二第19255期